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时评>正文

“假装学习”更需警惕

时间:2016-11-06 09:15:48    来源:腾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因为工作关系,常常有机会观摩各个学科的名师公开课。对于公开课,业内人士一直都有颇多诟病,诸如公开课展示的不可能是常态化的课堂,又或者,教师在公开课中的表现,更多是一场作秀式的“表演”,并非真实地“教”。

  不可否认,曾经确实有这样的倾向,公开课的“颜值”越来越高,只是实际带来的示范效用却越来越低。在一片声讨的热浪中,教师们逐渐接受课堂教学真实的重要性,开始放下端着的身段,展现出更自然、本色的课堂。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在全省各校推行新课改的这些年,评价课堂的指向,已经逐步从重教师的表现走向重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上来,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的质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成了专家和教师关注的重要评价参照。

  然而,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并且开始深入观察学情时,发现了一个比“教师表演”更可怕的现象:学生的“假装学习”。这样的场景经常可以见到:在你来我往、热闹非凡的师生互动中,学生们在“假装学会”“假装投入”“假装满足”“假装合作”……一切的表象看起来很美,只是,和真正的学习无关。

  不久前,旁听了一堂初中阅读教学课,教师抛出关于分析文本的问题,学生在一阵热闹的小组合作后,每个小组派出的展示者几乎个个口吐莲花,什么“首尾呼应”“深度解构”“移步换景”信手拈来,看起来似乎很圆满,但是当课后我追问其中几名学生,竟然发现他们事实上根本没看完整个文本,更不知道文本“深度解构”了什么,“移步换景”又体现在哪里。“因为老师平时都是这么讲的,这么说基本上不会错。”学生的回答让我感觉后背发凉。接下去是一堂数学课,我开始有意识地听小组合作中学生们的交谈,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学生们谈的和堂课的教学内容完全没有关系。这就难怪,对小组合作颇有微词的一些校长会有这样的观点:不注意引导,以“假装学习”为目的的小组合作,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成长还有可能是有害的。

  为什么要“假装学习”?据了解,动机一般是为了配合教师教学,或者为了取悦教师,也有的是在长期的机械式训练下形成的条件反射。造成“假装学习”的原因呢?我以为,与长期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不无相关,教师单一地传递知识,学生的学习就是简单地记录和接收,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仅有信息的发生和接收,很容易滋生“表演”:侃侃而谈,将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复述得完整周全,成了很多学生实质上学到的“本领”。单纯的“习得”,没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假装学习”的最后结果往往是,学生无法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考试结束,该还的都还给教师;离开学校后仍然无法独立思考和学习。

  比“教师表演”更可怕的,是学生的“假装学习”。长此以往,对学生个人来说,也许是贻误终身的。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