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不再观望———流动儿童心灵关爱及调研
导语:2019.6.19到6.21.日,高校学子深入市区周边的民工子弟学校展开流动儿童心灵关爱活动和生存状况调研活动。

2016年,教育部出台针对民工子女的“两为主,两纳入”政策。据相关数据,我国仍有约280万民工子女现阶段不能进入公立学校。作为新一线城市,无锡市也有相当多的民工子女。2019.6.19日上午,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心灵稻草社会实践队就这部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到无锡市惠山区洛社张镇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调研。
调研主要内容为:深入民工子女课堂,观察它们的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以及对学生身边的家长、老师、校长的采访。

了解流动工人孩子的生活及学习情况
生活及学习状况:团队在三天的时间里共计对六个年级,25个教学班进行了流动观察。重点驻班观察了四年级一班。,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校的基本状况良好,校方十分努力保证学习的高质量和良好环境。学生无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孩子对身边人的付出感知并不强,感恩心不强。大部分孩子对学习和生活没有高追求,满足于现状。不积极进取。我们同时开展了心灵谈话,感恩主题班会,小小眼睛看世界等关爱活动,取得较好成效。
老师专访:第二天的实践当中,团队对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等十多位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反馈出如下信息:孩子们学习成绩两级分化严重,但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是学生学习的根本观念不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是特别上心导致了回家的监督缺失。

校长专访:据了解,校长与这座学校已有16年的情谊了。问及学生的学习时校长讲到: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的打拼已经心力交瘁了,还有部分孩子的父母以长途货车为营生,对孩子的关心和监管更是少之又少。校长还谈到,政府已经加大了对民工子女的教学投入,当地的公立中学甚至已经达到一个年级30个班,但是还是不能容纳所有孩子。只能以一些硬性标准来招收。关于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环境,校长说:为师者,当以服务学生为首任。这些年来学校也尽力去改变,创办食堂,为学生的午餐营养提供保障,购置校车,保障孩子回家的百分百安全,提供管服务,在下午散学后为父母没在家的孩子代为照顾。校长同时叹息道,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没有资金聘请资深教师,教师以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为主体。没有足够的力量全方位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校长表示欢迎类似的高校学生关爱活动开展,希望我们能带给孩子们走出要自己小世界的勇气,去追逐更好的生活。

家访:团队化整为零,在每天孩子们散学后都会随孩子回家一并进行家访。团队共计电联了45位家长,面对面访谈6户,电话访谈8户。团队将所有情况合并后总结如下:家长基本没有本地户口,普遍觉得自己确实对孩子陪伴不够,但往往都是没有精力去照顾。对孩子的学校生活关心不多。以及对孩子的未来教育并无规划。小组成员与家长就孩子的心灵教育达成共识:会尽可能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

对学校孩子进行家访
缺少了一分钟的陪伴不重要,少了一点关爱不要紧,但不要让忙成为最后一根压死孩子教育的稻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托起孩子的心灵,做他们在这尘世中的心灵稻草。责编:st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