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安徽财经大学“绣绿未来”:非遗刺绣与环保纤维跨界融合创新路

时间:2025-04-22 11:19:14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近日,安徽财经大学“绣绿未来——阜阳刺绣与环保纤维的跨界融合之路”创新项目引发广泛关注。该项目以安徽省重要传统工艺——阜阳刺绣为核心,通过引入可降解聚乳酸(PLA)纤维等环保材料,结合现代设计与数字技术,为非遗技艺注入新活力,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当前,非遗技艺传承面临双重困境:传统工艺逐渐被现代工业取代,民间工艺人流失严重;市场对非遗产品的接受度仍停留在观赏层面,缺乏实用场景。在此背景下,项目团队依托“阜绣新生”工作室平台,定位为“非遗活化创新中心”,聚焦传统工艺、环保材料与数字创意的融合,通过材料赋能、工艺重构、场景延展等路径,推动阜阳刺绣向“现代设计-日用消费-文化表达”三维价值转型。

团队成员就阜阳刺绣与PLA结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项目以PLA纤维为核心升级材料,充分利用其绿色低碳、功能多样、性能稳定等特性,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新材料的深度融合。团队通过材料优化,研发PLA纤维刺绣线材,替代传统丝线,降低环境负担;通过工艺革新,开展针法改良、色线适配与结构重构,创新高密镇边绣、光影重叠绣等工艺;通过数字赋能,开发数字图样生成与管理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与定制灵活度。

部分团队成员与学校集合

市场分析显示,文创消费潜力强劲,非遗产品加速出圈,绿色材料消费趋势明确。项目通过“材料升级+文化加持”的双核策略,精准切入绿色消费与文化审美的交叉细分市场,具备场景延展和政策红利双重优势,产品可进入校园文创、城市礼品、文旅伴手礼等多个领域,并符合国家“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政策导向。

项目注重社会价值与教育维度的实现,构建“文化-生态-社会”三维融合的红旅实践范式。一方面,将阜阳刺绣与新材料融合实践纳入高校课程体系,推动“知行合一”实践育人,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青年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非遗技艺培训与生产合作,助力乡村女性就业增收,推动文化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以现代设计激活非遗生命力,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