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水润通谐”志愿团队,围绕水利工程历史传承与现代治理技术,对山东省地区近300座水库大坝展开专项调研。此次调研以"科技赋能水利治理"为主题,重点关注日照水库等在新时代的智慧化管理实践,并深入探访"水润通谐志愿服务团队"的创新调解模式。
在历时45天的调研中,团队累计行程1.2万公里,在走访的287座建成20年以上的水库中,63处水利设施中存在历史遗留纠纷。
在卧龙山水库调研过程中,巡河人员向同学们讲述了建造水库时的主要依靠人力协调等纠纷调解方式。如今,“水润通谐”团队通过智能分析纠纷双方的表述,精准捕捉核心诉求与矛盾焦点,大大提升了调解效率与精准度。在近期某地区的水权纠纷调解中,团队运用深度语义解析技术,迅速梳理出双方争议点,并邀请当地水利组织、专家及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调解,最终达成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走访中发现41处通过"制度+技术+人文"调解模式实现矛盾化解,纠纷调解周期平均缩短58%。
调研期间,学子们深度参与了"水润通谐"团队的水利普法志愿服务。定期开展水利知识宣传、涉水业务办理等,将调解工作与为民服务紧密结合。他们的努力不仅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更为水利纠纷调解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基于调研成果,联合团队发布《水利设施智慧化治理白皮书》,提出"历史基因+数字孪生+社区共治"的三维治理模型。项目指导老师、水利专家教授指出:"日照经验证明,当AR技术重现建设者的奋斗足迹,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永续发展的守护者。"
此次调研不仅为水利遗产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更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用技术创新破解治理难题的智慧。展望未来,“水润通谐志愿服务团队”将继续秉承“水润万家、通谐共治”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为水利纠纷调解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