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蚕桑文化遇上百年教育传承,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意火花?
在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之际,杭州市天长小学三年级全体师生以"为校庆设计纪念品"为驱动任务,开展了"蚕语丝韵"项目化学习,用童真巧思编织出独特的校庆献礼。
匠心传承:抽丝剥茧悟匠心
一粒茧的千年对话
“原来蚕丝比头发还细,却能织出绫罗绸缎!”5月26日、27日,杭州市天长小学大礼堂内,三年级孩子们围坐在沸腾的蚕茧锅旁,在杭州市级非遗“清水丝绵”传承人沈美丽的指导下,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劳动智慧之旅。
抽丝剥茧悟匠心
活动以一堂特殊的“大师课”拉开序幕。沈美丽老师边缫丝,边娓娓道来:“蚕茧需在沸水中煮透,找到丝头后均匀拉展,这考验的是‘眼准、手稳、心静’。”孩子们分组实践时,原本喧闹的礼堂渐渐安静,只听见蚕丝从茧中剥离的细微声响。三2班方秋懿同学屏息凝神尝试了三次才成功抽丝,感慨道:“一根丝居然要拉10分钟,古人织一匹绸缎得多不容易!”
蚕丝团扇承古韵
当蚕丝缠绕上扇骨,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火花。学生们将抽出的蚕
丝层层盘绕,用现代的饰物装点扇面,将蚕丝扇化作微型艺术展台,轻摇时宛如春蚕吐丝动态重现。老师同步揭秘:“一个蚕茧可抽出约1500米长的丝,相当于绕操场4圈!” 三5班任源之同学举着透如蝉翼的团扇惊叹:“这薄薄的扇子,藏着蚕宝宝一生的奉献。”
劳动教育织新篇
活动现场,蒸汽氤氲着蚕茧的气息,与孩子们的汗珠交织成独特的教育图景。现场负责人钱亚玲老师表示:“这不仅是手作课,更是融合科学测量、美学设计、文化传承的跨学科项目学习。当指尖触碰蚕丝的温度,中华工匠精神便自然流淌进血脉。”
从非遗到未来
学生们自制一把把轻摇生风的团扇,既是对百年校庆的童真献礼,亦是对“一丝一线当思来之不易”的生动诠释。当现代教育与传统技艺共织经纬,天长小学正以创新实践,让千年蚕桑文化在新时代校园焕发新生。(通讯员:杭州天长小学 姚之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