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考核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转型,突破传统困境,为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政策引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塑之路
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5年1月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纲要第25条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并在第26条重点强调“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要求“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教育部也持续深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的分类评估机制,强化评估对教育质量提升的推动作用。
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关键主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将各项要求切实融入教学实践。在此背景下,课程考核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其改革与创新日益受到重视。提升高校课程质量,其根本在于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构建一套科学、智能、闭环的课程考核体系,实现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精准评估,已成为落实国家战略、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路径。
二、现实挑战:课程考核面临的系统性困境
虽然课程考核在高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系统性挑战。大型高校课程众多、教师规模庞大,考核组织常依赖人工协调,流程分散且沟通成本较高,导致管理流程较为复杂,效率有待提升。
在评价体系上,不少课程仍以期末考试分数作为主要评价依据,难以全面反映课程设定的多个能力目标。同时,考核材料的归档管理不够规范,审核评估时偶尔出现“临时补档”现象,数据留痕不够完整。命题工作多依赖教师个人经验,缺乏系统设计,导致题库资源建设有待完善,考核质量稳定性不够。此外,目前对试卷结构、难度、学生表现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机制不够完善,教学闭环难以有效形成。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及多个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高校课程考核制度普遍存在评价维度单一、反馈机制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课程考核制度需要从理念到工具进行系统重构,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三、高校探索:从分数管理到目标导向的多元尝试
面对这些困境,高校也在努力尝试引入多种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比如手工搭建课程档案,使用 Excel 记录教学目标与考核分值,开展简易 OBE 分析;开展过程性考核,将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纳入成绩评价;建立在线题库与命题平台,推动命题质量标准化;引入评估模板与指导手册,规范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流程。
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评价多元化,但也存在几个明显瓶颈,比如缺乏系统化支撑,数据分散难以贯通;管理与教师负担加重,难以持续;难以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教学质量监测需求等。
尤其在当前AI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手工搭建式”的方案,已经逐渐难以跟上教育现代化的节奏。
四、技术赋能:AI时代的智能课程考核变革契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特别是DeepSeek等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课程考核的转型迎来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高校智能课程考核平台基于“课程-目标-考核-数据-分析”一体化设计,解决了传统课程考核的多个根本问题:
以课程为核心,考核多元化:高校智能课程考核平台围绕课程这个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设计,提供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作业、出勤)和终结性考核(考试、机考、实操类考试)的全面解决方案,满足高校多元化考核需求。
AI技术深度融入:作为一款AI原生产品,高校智能课程考核平台从设计之初就将AI技术融入各个环节。利用AI提升题库建设效率,包括智能生题、知识点关联、组卷和审卷等功能。智能生题功能可以根据教学材料自动生成知识点和题目;知识点关联准确率高达90%;组卷功能可依据知识点、难度、题型自动生成试卷,并审查试卷重复率等指标,保障组卷质量。
一体化与模块化设计:覆盖课程考核全流程,包括OBE、考核管理、考务管理、题库管理、无纸化考试、网络阅卷、教研分析等功能模块。各模块之间实现一体化打通,保障操作体验的一致性。同时,模块化设计允许用户根据需求灵活组合使用,支持从轻量级试用到全院推广的各种场景。
智能阅卷与分析:针对纸笔考试,提供智能制卡、自动切图、手写OCR识别等功能,支持流水阅卷,极大提高阅卷效率和准确率,识别准确率达99.95%以上。教研分析功能引入分析引擎,可从个人、班级、试卷、课程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一键生成报表和智能专业建议,还支持使用大模型自动生成课程总结,减轻教师负担。
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提升了高校考核效率,更让考核真正成为“教学反馈”“质量监控”“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五、产业实践:智能课程考核平台的落地与应用
在这一趋势下,已有多家高校联合产业力量,共同推进课程考核智能化。拓维海云天作为智能考试产品及服务的引领者,依托在中高考等教育类考试、行业资格类考试、人事考试以及考试考务的深厚积累,联合数十所高校教务处、学院、课程负责人等多个角色,共同设计并迭代高校智能课程考核平台,目前已在近100所高校成功落地应用。
平台支持信创与国产化部署,已在军队院校、地方高校、本科和高职等多种类型高校中实践运行,服务对象涵盖约上百个教务科室,数十万师生群体,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这种“教学目标+AI技术+教学流程重构”的系统思路,正成为众多高校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切入口。
结语
教育强国的建设,关键在“强课程、重过程、抓质量”。课程考核不再只是期末的一张试卷,而是一个连接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成效的系统工程。
高校智能课程考核平台的兴起,正是科技与教育融合的一个缩影。通过平台化、智能化的方式,让教师从繁重事务中解放出来,让管理者真正“看到”教学过程的质量与问题,让学生在更科学的评价中获得成长,这就是教育技术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