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与泥共生,以绿愈心 "暑期社会实践团构建园艺疗愈新范式

时间:2025-07-06 11:24:49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一、校地协同——园艺疗愈赋能特殊儿童康复实践

  2025年6月,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与泥共生,以绿愈心" 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绍兴上虞贝蓓康复中心,将专业所长转化为公益服务,构建 "感官 - 认知 - 社交" 三位一体的园艺疗愈体系,为 32 名特殊儿童提供沉浸式自然干预。该项目以 "专业赋能社会服务" 的实践路径,以严谨的专业逻辑与突出的人文关怀,构建了可复制的特殊教育服务范式,其校地协同模式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新思路。

  二、三维实践——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构建

  (一)多感官交互场景的科学创设

  团队基于园林植物学专业知识,精选乒乓菊(黄白复色视觉刺激)、绿毛球(绒毛质感触觉训练)等多种植物素材,以 "自然草原动物园" 为主题构建五感体验空间。通过控制植物香气阈值、触感粗糙度等参数,形成低刺激干预环境,激发儿童的主动探索行为。

  (二)跨学科实践的认知发展干预

  融合园林色彩理论与特殊教育方法,设计 "植物拼贴艺术疗法"。实践数据及问卷调查显示,干预后儿童色彩命名准确率、手部精细动作完成度、情感交流意愿均显著提升,32 件作品形成可视化康复成果。

  (三)校地协同的长效服务机制

  将复杂的干预过程分解为 "场景预评估 — 植物素材筛选 — 分阶活动设计 — 多维度效果测评" 四个模块,建立 "评估 - 设计 - 实施 - 研发" 闭环体系,与康复中心达成常态化合作服务协议,形成 "高校专业资源 + 康复机构实践场域" 的协同典范。

  三、创新价值——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范式突破

  (一)专业知识的社会服务转化

  将《植物景观设计》《园艺植物栽培》等课程内容转化为干预要素,打造包含 12 项生物学指标的 "植物疗愈指数评估模型"问卷,实现园艺疗愈从经验实践向科学服务的跨越。

  (二)"实践育人 + 公益服务" 双轮驱动

  学生全程参与植物素材筛选、场景搭建及效果评估,将课堂所学的植物生理、空间设计等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团队调研显示,成员专业认同感提升63%,形成 "以服务促学习" 的育人新模式。

  (三)社会认知与融合教育推动

  活动后家长调研数据反馈显示,91% 的儿童对植物关注度显著提升,特殊儿童与自然建立稳定情感联结,助力融合教育理念普及。此次活动的媒体报道也促使 "教育 + 疗愈 + 传播" 的复合效应发酵,有效提升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认知与接纳度。

  四、未来规划——从项目实践到生态体系构建

  正如项目负责老师所言:“当园林专业的泥土气息与特殊儿童的笑声相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未来,团队计划联合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建立 "园艺疗愈基地",开发配套课程体系,打造覆盖城乡的特殊儿童干预服务网络。(钱立群 单银丽 郎莉)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