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深耕两山理论实践田 共织茶韵共富新图景

时间:2025-07-10 10:29:2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龙山村:茶经故里的时代答卷

     千年茶脉

      地处妙西镇南部的龙山村,是茶圣陆羽著就《茶经》的文化圣地。村庄坐拥绵延茶山,村民世代以茶为生——“基本家家都有茶山”。

共富基石

      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龙山村获评“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村集体经济与民宿产业蓬勃发展。但蓬勃背后,茶产业仍面临历史性挑战:

      7月6-9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州市吴兴区龙山村,以“践行两山理论,共享‘一片叶子’”为主题,围绕茶叶品牌建设、产销对接与茶旅融合展开深度调研。四天的实践,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田野,以智慧赋能产业,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了一份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三日实践纪实:从调研到破局

     1.倾听茶农的期盼

      7月6日,团队首抵龙山村。当地茶农热情相赠的本土茶叶,让成员们品出了品质的醇厚与滞销的苦涩。调研发现:

    品牌之困:散户茶农多沿用“安吉白茶”名称,面临知识产权争议,本土品牌“三癸羽芽”认知度低

    渠道之痛:茶叶依赖熟人微信销售,青叶低价外流至安吉加工,利润空间被挤压;

    加工短板:村内仅零星家庭作坊,SC认证企业空缺,旅游旺季与采茶季交通冲突凸显。

    镜头记录下村民的淳朴笑脸,更定格了“让深山好茶走出深山”的使命。

2.碰撞青年智慧

     7月7日,团队与村书记、民宿主理人展开三轮对话,破局方向渐明:

    品牌塑造:挖掘“西塞山文化”与陆羽茶经底蕴,提出“西塞龙芽”“龙山雅茗”等命名方案,强调文化赋能;

    渠道创新:规划“线上电商+校园社群+民宿直采”矩阵,破解供需错位(民宿需求旺 vs 茶农滞销);

     茶旅融合:设计“茶园观光+茶艺体验”活动,推动民宿设置茶主题客房、品鉴展示区,打造“民宿+茶叶”伴手礼。

    在“山屿汐”民宿的茶室中,成员们与创业者共议“低碳包装”理念,探讨以竹编、再生纸替代传统陶瓷罐,减少资源浪费。

3.叩响政策支点

    7月8日,团队拜访妙西镇农业农村办主任郭欢欢,获知关键政策动态:

    加工能力提升:镇内已申报2个茶叶加工项目,未来将实现本地化加工,终结青叶外流困境;

   品牌建设支持:吴兴区公共品牌“孤城羽芽”可作背书,需强化散户整合与溯源体系;

   干部能力培训:针对村干部宣传、管理短板,湖州农民学院已开展专项培训,助力产业规划落地。

   主任坦言:“从‘安吉白茶’到本土品牌,需突破认知惯性,更要龙头企业的引领。”这番话为团队方案注入了政策落地的现实考量。

营销思路——以“器蕴茶香·韵味龙山”撬动茶旅融合新生态

     龙山村的白茶产业要实现品牌突围与长效增收,需构建一套兼具文化深度、市场广度与青年温度的营销体系。基于前期的深度调研与“供销方案”的核心理念,团队提出以下营销策略,以“茶具+场景+文化”三位一体模式,推动龙山村茶叶从农产品向文化消费品升级。

一、品牌塑造:从“无名散茶”到“西塞白芽”

    1. 文化赋能,讲好品牌故事

     命名与视觉体系:以“西塞白芽”为核心品牌名,呼应陆羽《茶经》与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诗意,辅以“龙山雅茗”“云涧白”等子系列,覆盖不同消费场景。

     符号化设计:包装采用水墨风格,融合茶山、白鹭、竹林元素,烫金工艺突出品牌LOGO,每盒附交互卡片(含龙山村风光照与陆羽故事二维码),强化地域IP。

2. 差异化定位

     对标安吉白茶:强调“妙西原产、陆羽故里”的独特性,规避商标争议,突出土壤含矿、明前茶兰花香等品质优势。

      低碳价值观:以竹编、再生纸包装替代传统陶瓷罐,传递环保理念,契合年轻消费者可持续消费偏好。

二、渠道拓展:线上线下全域联动

     1. 线下渠道:深耕在地化场景

      民宿“茶器生活馆”

     沉浸式体验:在合作民宿设置茶具陈列区,客房内放置免费品鉴装,公共区域举办“一茶一器”品鉴会。

    利益共享:茶具销售额15%返佣民宿,茶叶利润10%直返茶农,通过透明结算系统建立信任。

     高校与文旅节点

     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校内商店销售“青春版”马克杯茶礼(定价30-100元),作为活动奖品或文创周边;

    2.线上渠道: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拍摄系列短片,以“民宿主的茶生活”等主题,展现茶文化场景;

   直播带货:邀请民宿主理人、茶农出镜,演示不同茶具冲泡技巧,推出“民宿同款”组合优惠。

 

3.社群营销

     建立“西塞龙芽会员群”,提供茶园认养、定制茶具等增值服务;

     针对年轻群体推出“茶饮DIY”教程如冷泡白茶+水果调饮,降低饮茶门槛。

     步履丈量共富路,青春赋能茶乡兴

     暮色中的龙山村茶垄绵延如黛,实践团成员行囊里装着三日采集的实据:郭欢欢主任展开的加工厂规划图标注着在建项目规划,民宿主"急需本土优质白茶"的诉求言犹在耳。当返程车驶过陆羽著经的苕溪,茶农"青叶须当日运往安吉"的叹息与采茶季堵塞的道路实景在脑海中交织——这些未经雕琢的原始素材,正是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注脚。

     我们深切体悟:共同富裕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民宿主寻茶的目光里,系于茶农待销的青叶中,凝在政府规划图施工红线的刻度上。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仅是共富之路的记录者,更应是破局困厄的行动者。返校后,用设计素养重构茶叶包装的环保方案,用工程思维熔铸直采平台的逻辑框架——让青年创意在龙山的土地上扎根生芽,助深藏竹海的好茶带着"西塞白芽"之名,走向更广阔的共富征程。

    指导老师总结说, "三下乡的本质,是青年把知识洒向田野,把民生装回心里。" (何涛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