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传承嘉庚精神,铸就美育华章——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办学百年的回顾与展望(1925—2025)

时间:2025-07-29 09:32:01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弦歌不辍。从鹭江之畔的星点微光,到美育星河中的璀璨明珠,集美大学音乐学院自1925年创立至今,始终以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美育育人”的宏愿为指引,将嘉庚精神深植办学治院的血脉之中。站在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回溯其发展历程,既是对往昔奋斗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续写美育华章的激昂序曲。

  一、嘉庚精神:美育之源,立院之魂

  陈嘉庚先生作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以“倾资兴学”的壮举,为中国教育事业立下不朽丰碑。他曾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在嘉庚先生的教育理念中,美育绝非点缀,而是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爱国情怀、提升民族素养的重要基石。1920年创办集美学校师范部音乐科时,他提出“音乐教育当为实业之羽翼”的办学方针,将音乐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学生学习工尺谱与五线谱双谱系,能编创工厂号子、船工曲调等实用音乐,首届毕业生半数进入厦门太古码头等企业担任音乐教员。嘉庚精神的核心,是炽热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与坚韧的奋斗品格。这种精神与美育所倡导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高度契合。学院初创时期即形成独特的德育体系:每日晨会必唱校主作词的《集美学校歌》;专业课程设置“艺德修养”模块,将南音“御前清曲”的仪轨纳入教学规范;推行“音乐服务”制度,规定学生每月需为集美社村民举办两场义务音乐会。这种将传统礼乐精神与现代教育结合的模式,培养了林俊卿等德艺双馨的早期毕业生。

  二、溯源:1925-1949,萌芽初绽,战火淬炼

  (一)立时代潮头创学科,怀教育初心育人才

  1925年,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陈嘉庚先生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创办集美师范高师艺术科,即音乐学院前身。彼时中国处于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救国浪潮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核心载体,被赋予塑造国民精神的使命。初创课程体系呈现鲜明特色:西方音乐课程占55%,中国音乐占35%,南洋音乐占10%;设立全国首个“闽南乐律研究室”,系统整理南音“指”“谱”“曲”三大体系;独创“钢琴伴唱南音”教学模式,由菲律宾归侨教师施曼娜首创“五线谱记南音”方法,1926年创作的南音交响诗《龙舟竞渡》在东南亚华侨中产生重大影响。1925年成立的“集美音乐传习所”开创校企合作先河,为厦门26家中外企业定制厂歌。1931年南京政府教育部评估称其“课程之独创,成效之显著,为全国音乐教育别开生面者”。

  (二)以歌声凝聚民族力量,用艺术激发抗战斗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集美学校部分师生内迁至福建大田,成为“第二集美学村”。音乐学院师生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中坚持教学,著名音乐教育家在仅有一把破旧小提琴的情况下仍为学生示范演奏。学院组织大量抗战主题演出,创作演出的大型合唱作品《抗战之声》展现中国军民不屈精神,在前线演出时极大鼓舞士气。师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创作,学习《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经典,学生创作《烽火中的家园》描绘家乡苦难与对和平的渴望。1936年福建省政府欲停办师范教育,陈嘉庚致电力争,称“师范学校为教育基本,省政府收归统办若能一律改善,实教育之幸”,但终因政策限制于1938年停办师范,二十年间集美师专培养约1753名毕业生,包括罗明、李林、蔡继昆等革命家、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

  三、发展:1949-1978,曲折前行,初心不改

  (一)践行文艺为民宗旨,推进课程守正创新

  1958年9月,为解决福建省师资不足问题,省政府以原集美师范学校为基础创办“厦门师范专科学校”,1971年复办集美师专,1974年秋季招收第一届音乐专业学生50名,其中38名为音乐专业班学生,学制两年制中专,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以手风琴为主)、小学音乐教学法等课程,还组建文艺宣传队,1973年为福建省中等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作专场演出,获省教育委员会主任赞赏,促成面向全省九个地区招收音美班。学院组织师生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开展文艺演出和音乐辅导,将南音、高甲戏、歌仔戏等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课程,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南音“工乂谱”数字化传承案例,开发歌仔戏“活态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闽南音乐文化魅力。

  (二)克服困难坚守教育初心,砥砺前行培育音乐栋梁

  尽管面临师资短缺、设备简陋等困难,学院仍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他们中有的成为音乐院校骨干教师,有的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有的投身音乐创作。学院还注重社会服务功能拓展,通过文艺宣传队等形式,将音乐艺术送到基层群众身边,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提升社会美育水平。

  四、腾飞:1978-2025,蓬勃壮大,再谱新篇

  (一)深化教育改革提质,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学院迎来发展机遇。1981年3月恢复音乐专业招生,面向闽南三角洲地区招收20名学生,1981年9月将艺术科分为音乐、美术两科,引进多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业教师,教学成果显著,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先生特来探访,福建省电视台为师生录制专场音乐节目。1994年集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与其他院校合并组建集美大学,音乐学科更名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1999年成立艺术教育学院,2009年撤销艺术学院,成立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学院现设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表演3个本科专业,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三个专业排位分别为A、B+、B+。音乐学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中学二级认证;拥有学科教学(音乐)与音乐两个专业硕士点,师资队伍学缘广泛,现有教职员工62人,专业教师50人,高级职称17人,1人获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3人获厦门市高层次人才A、B、C类。

  (二)创作研究双轮驱动,成果转化服务社会

  学院在音乐创作领域成果丰硕,创作上演大型交响合唱情景剧《华侨领袖陈嘉庚》和原创歌剧《伟大的抉择》,以及《我爱嘉庚星》等一批优秀艺术作品,曾荣获世界合唱比赛金奖、德国古典音乐奖OPUSKLASSIK等诸多佳绩。师生参与高规格演出,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学术研究方面,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在国家权威、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6门。

  (三)深化两岸文化交融,扩大国际美育影响

  学院发挥地处闽南的区位优势,建立闽台音乐研究中心,挖掘闽南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南音、歌仔戏等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举办闽台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两岸音乐文化交流桥梁。如推动闽台音乐教研协作机制形成,促进两岸音乐教育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在国际交流方面,与沿线国家音乐院校、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举办联合活动,通过音乐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学院还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课程中增加国际音乐文化内容,鼓励师生参与国际赛事、学术会议,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中国音乐文化。

  五、展望未来:美育新征程,扬帆再启航

  (一)把握科技赋能机遇,应对教育变革挑战

  随着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音乐教育需求提升,科技发展为音乐教育带来新机遇。学院将推进“智能音乐教育”探索,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开发智能教学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智能演奏评估,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同时推动“传统音乐数字化”改革,如对南音“工乂谱”进行数字化转化,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培养学生跨界融合能力,适应音乐行业发展变化。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打造特色学科品牌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嘉庚精神为引领,构建“精神传统-制度变迁-实践创新”育人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作-表演-管理”复合能力培养,完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社会服务”育人链条。学科建设上推动音乐与科技、人文等学科交叉融合,如与计算机科学合作研发音乐创作辅助系统,与历史学科共同研究闽南音乐文化源流,打造特色学科群。社会服务方面,继续推进“乡村美育振兴计划”,扩大“集美音乐季”“青少年音乐夏令营”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参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挖掘整理传统音乐资源,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支撑。同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举办国际音乐文化节,增强国际话语权。

  (三)赓续嘉庚精神血脉,凝聚美育奋进力量

  嘉庚精神是学院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开设嘉庚精神专题课程、创作相关音乐作品、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将“忠公、诚毅、勤俭、创新”基因融入教育全过程。师生将以“教育报国”为使命,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理念,在艺术实践中传播嘉庚精神,如创作歌剧《伟大的抉择》展现嘉庚先生爱国情怀,让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全院将以百年校庆为契机,秉持“教学、艺术、学术”三足鼎立理念,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音乐学院目标迈进,为文化强国战略贡献力量,让音乐美育照亮更多心灵。

  结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在嘉庚精神指引下,始终以美育为己任,培养大批德艺双馨人才,推动闽南音乐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站在新起点,学院将传承精神、勇担使命,以昂扬姿态奋力书写美育新篇章,让嘉庚精神在美育沃土绽放绚丽光彩。

  (供稿:集美大学音乐学院 李二永)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