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AI教师”泥团团”上岗—— 扎兰屯职业学院团队打造智能保教融合新样板

时间:2025-08-15 12:36:01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哇哦!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们用泥巴创作出的花纹太美啦!这些印在布上的树叶、松果,就像大自然的印章!”近日,在扎兰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团队研发的“泥”真有趣主题课程中,一个声音甜美、充满童趣的AI角色——“泥团团”正实时点评幼儿的泥染作品。这个集智能互动、数据反馈、知识科普于一体的“AI教师”正式“上岗”,成为连接幼儿兴趣与深度学习的新纽带,也标志着该团队在智能保教融合领域打造出创新样板。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如何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幼儿成长,一直是行业探索的课题。扎兰屯职业学院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传统教学中存在幼儿探究浅表化、表达模糊化、教师观察记录繁琐等痛点。为此,团队结合“从小泥巴到太空梦”主题课程,研发出“AI教师泥团团”智能辅助系统,将AI技术深度融入保育与教育全过程,构建起“观察-引导-评估-保育”的智能闭环。

图片1.png

图为幼儿观察土壤的结构

  “智能眼在线!兴趣捕捉:3颗星↑!星星报告生成!”,当幼儿围着雨后泥地兴奋讨论时,泥团团通过实时数据捕捉功能,快速分析出“泥巴(23次)、黏黏的(11次)、蚯蚓(9次)”等高频词云,标记出触觉探索(89%)、对比观察(76%)等探究行为峰值,并生成幼儿兴趣报告。“这让教师能精准把握幼儿的探究焦点,避免盲目设计活动。”团队核心成员介绍,泥团团的智能分析功能,让原本依赖经验的“兴趣捕捉”变得科学可量化。

  在具体教学场景中,泥团团化身“多面助手”,为不同活动注入科技活力。在“家园共探泥之趣”亲子活动中,它不仅用欢快音效调动氛围,还通过动态PPT讲解“泥土的色彩魔法”,从6000年前的半坡彩陶讲到现代扎染艺术,让幼儿在玩泥中触摸文化脉络;当家长引导孩子描述泥巴触感时,泥团团同步展示“词汇银行”图标,潜移默化中示范表达支持策略。在音乐活动“泥巴变变变”中,它能接收幼儿“拍、搓、捏、甩”等动作关键词,实时生成图形化乐谱,让抽象的节奏变化变得可视化,帮助幼儿快速理解音乐与动作的关联。

  科学区角探究中,泥团团更是成为“科普小导师”。在“泥土与月壤的小秘密”活动里,它用生动语言讲解嫦娥五号探月工程:“月壤那么远,是中国的科学家叔叔阿姨发明了厉害的探测器带回来的,咱们国家是世界上第三个能去月球‘取快递’的国家!”配合动画演示月壤形成过程,将深奥的航天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陨石磨石头”故事。当幼儿猜想月壤特性时,它还会提示使用自创符号记录,助力思维可视化。

  值得关注的是,泥团团将智能技术与保育工作深度融合,构建起“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新场景。在科学区活动后,它会及时提醒:“小研究员们整理材料后,记得用湿纸巾擦小手哦!”而在桌面消毒环节,它虽不直接操作,却通过前期数据记录提示“土壤微生物需重点清洁”,为教师执行“清-消-清”三步消毒法提供科学依据,让保育工作更精准高效。

  “以前带孩子做实验,既要关注操作安全,又要记录发现,常常顾此失彼。现在泥团团能实时帮着观察、科普,我们能更专注于回应孩子的奇思妙想。”参与试点的幼儿园教师说。数据显示,该系统在3所幼儿园试点以来,覆盖120名幼儿,幼儿科学探究深度提升70%,教师观察记录效率提高40%,家长对“智能+保教”模式的满意度达95%。

  “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成为专业的‘数字搭档’。”扎兰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团队负责人表示,“泥团团”的核心价值在于用科技放大教育温度——它既保留了幼儿教育需要的童趣与互动,又通过数据赋能让教学更精准、保育更科学。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系统,加入语音互动、个性化推荐等功能,让智能保教融合的样板经验惠及更多幼儿。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