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传承改革薪火,书写青春答卷

时间:2025-09-06 13:36:3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以青春挺膺担当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会计学院“岗上星辉”实践团7月14日至18日赴“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展“改革精神薪火传,青春建功新时代”专项社会实践。

 

 

在开幕式上与活动主办方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合影

团队深入小岗村巷田边,学习感受“敢为人先,用于担当,改革创新”的小岗精神,脚步丈量小岗勇立改革潮头的光辉印迹。在这片结下改革硕果的希望沃土上,以青年之思对话历史,以实践之力展望未来。

循迹初心:回顾峥嵘岁月触摸精神脉搏

走进大包干纪念馆,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瞬间被永恒定格,那份“生死契约”在玻璃罩下静静陈列,字里行间浸透着绝境求生的勇气。

馆内实物与照片串联起小岗村的坎坷与蜕变,从食不果腹到温饱有余,从土地承包到产业兴旺,历史的厚重在移步换景中直抵人心。

 

 

团队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前合照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团队成员通过实物展陈、影像资料与情景还原,沉浸式体悟沈浩同志“公、正、忠、廉”的崇高品格。大家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前驻足凝视。简陋的村舍陈设、泛黄的工作笔记、村民含泪写下的挽留信,勾勒出“把生命献给小岗”的动人画卷。

两次红手印的深情挽留,是百姓心中最沉的口碑,让“为民、务实、清廉”的誓言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问道前行:在思想碰撞中明晰发展方向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的专题报告掷地有声,“大包干精神不是历史标本,而是振兴芯片”的论断发人深省。他详解小岗村立足农文旅融合、推进三产联动的实践,从“大包干”的破冰之举到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让我们读懂改革精神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焕发活力。

与“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严宏昌等四位老人围坐畅谈,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沟壑,却掩不住眼中的热忱。严金昌老人忆起沈浩书记冒雨抢收粮食、除夕夜陪孤寡老人过年的细节,数度哽咽:“他用命换了小岗十年发展。”朴实话语间,是两代奋斗者的精神接续。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爷爷讲沈浩事迹

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博士详解三产融合现状:葡萄园滴灌技术浸润现代农业智慧,盼盼食品生产线跳动着产业升级脉搏,电商直播间里“村播”们将农特产品送向全国。从“包产到户”到“云端致富”,改革的基因始终在创新中延续。

为进一步了解小岗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的示范与创新作用,我们团队采访了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博士,雷博士向我们讲述了小岗村三产融合的现状,创新举措,面临难题以及下一步继续推动改革的思想方向。

 

 

团队成员采访小岗村乡村振兴工作站站长雷松林博士

躬行践履:在田野大地中锤炼青春本领

晨曦微露时,我们走进责任田,弯腰除草、丈量土地,指尖触碰泥土的温度,才懂“粒粒皆辛苦”不是诗句,是千百次弯腰的酸痛。脚下的田垄见证着:唯有贴近大地,才能听懂它的箴言。

 

 

集体劳动成果展示

探访匠心葡萄园,滴灌系统与观光步道相映成趣,一二三产融合的图景鲜活可感;驻足盼盼食品车间,全自动生产线诠释着“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升级。

走进电商直播基地,“村播”姐姐们对着镜头推介特产,屏幕上的订单量是乡村振兴最直观的注脚。实践让我们明白:今日的小岗,正以开放姿态续写改革新篇。

星火相传:在精神接力中锚定青春坐标

从“红手印”的勇气到“沈浩精神”的坚守,从“大包干”的破冰到“农文旅融合”的探索,小岗村的每一步都印刻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基因,它致力于把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青春的答卷,要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青年的担当,要落在为民服务的实事里。

 

 

团队在小岗村村口留影

此次小岗之行,是精神的洗礼,更是行动的号角。“岗上星辉”实践团将带着这份滚烫的记忆,把改革精神融入求学生涯,以知行合一的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青年的奋斗篇章。

撰稿人:程诗雨 杨欣怡 王悦

供图:赵益敏 邵瑜颖 徐艺彤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