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 水资源与未来城市
7月29日至8月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樊蓓蕾、张雪岩老师带领10名环科国际专业学生(7名同学线下参访,3名线上支持)开展了以“水安全与生态修复”为主题的暑期海外研学之旅。本次项目聚焦饮用水安全、污染物治理、城市水循环与富营养化修复,访问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瓦格宁根大学、乌特勒支大学、IHE Delft水教育研究所及Oasen水务公司等机构。师生们在学术前沿的课程与实验中收获颇丰,同时开阔了国际视野。
7月29日,项目组首先聆听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Paul教授的水处理技术讲座,全面了解了饮用水的历史发展、关键水质参数、处理工艺(如紫外线消毒、脱盐技术)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下午,项目组参观了TUD土木与地理学院的水环境实验室,亲身体验了实验室在前置实验模拟和自动化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与应用。

7月30日,项目组在Willie Peijnenburg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了生态毒理学及化学品风险管理。教授重点探讨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向潜在有害物质(PMT)转变的机制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随后,Luuk教授为项目组介绍了荷兰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及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展现了荷兰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7月31日,项目组访问了荷兰Oasen水务公司,深入了解了其创新的岸滤系统和PFAS去除技术。通过与公司的专家交流,学生们对荷兰在水质净化与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先进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午,项目组聆听了乌特勒支大学王俊杰博士的报告,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河流养分输出的影响。


8月1日,项目组在瓦格宁根大学参加了关于湖泊与水质管理的讲座,教授详细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修复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湖泊生态修复的最新成果,使学生们对水质管理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8月4日,项目组参观了IHE Delft水教育研究所,四位专家分别就反渗透膜技术、污水处理、饮用水安全与洪水控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视角与实践经验。


8月5日,Sanne Smith教授讲解了PFAS污染的去除与破坏技术,介绍了吸附、离子交换、电化学氧化等多种技术,并结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相关研究案例,详细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挑战。

8月6日,徐仰辉老师带领项目组研究了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危害及其去除技术。他重点讲解了河岸过滤系统中的纳米塑料定量、迁移及其对生物的效应,并介绍了当前的检测方法和去除机制。

8月7日,刘晓臣老师为项目组讲解了水循环预测模型,研究了塑料对有机微污染物(OMPs)去除的影响。通过实验与模型分析,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塑料污染对水质的长期影响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人文体验 · 多元文化之旅
除了学术交流,项目组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深入感受了荷兰与比利时的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
8月2日,项目组游览了荷兰著名的羊角村,乘船欣赏了被誉为“绿色威尼斯”的村落风光。这里历史悠久的水乡景观让师生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


8月3日,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项目组近距离欣赏了梵高的经典作品,了解了他如何通过色彩与笔触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博物馆内还展示了梵高的日记和书信,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背景。


8月9日,项目组赴比利时参观了根特和布鲁日两座历史名城,感受了中世纪建筑的古老韵味和浪漫氛围。两座城市的历史遗迹和迷人景致令每位成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圆满收官 · 学术与文化双丰收
研学活动结束时,项目组成员被分为两组,针对相关课题进行汇报,以展示他们在研学过程中的学术成果。第一组围绕“杭州饮用水异味事件”展开分析,探讨了水源、水厂处理、输配管网和应急响应四个关键环节,并提出了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具体措施。第二组则聚焦于PFAS污染问题,分析了中国在PFAS的检测、管理与治理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优先推进的科研方向和政策建议。两组的报告内容不仅详实严谨,还切实结合了研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得到了TUD教授们的高度评价。



为期14天的荷兰研学之旅,不仅让项目组成员在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领域收获了丰厚的学术成果,也通过丰富的文化交流体验,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了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研学之旅是一场深刻的学术洗礼,也是一次独特的文化探索。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荷兰参考调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