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勇建 孙军红 来源:新华网“学术中国”—学术理论文献
在张载前后,对于“幼而教之”的论述,典型的有以下历史资料。一是《孟子》言:“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其核心要义在于说明人在年少时学习知识、道理或技能,到成年后渴望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实现抱负,这突出了“幼而学之”重要意义。二是《颜氏家训》言:“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其意思指在幼年时期学习的人,就像早上初升的太阳。三是苏辙认为:“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讲的是天下人自幼开始学习。比如,学习社会规范、习俗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相比而成俗”。张载在对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教子婴孩”“蒙以养正”“安详恭敬”“洒扫应对”的思想智慧,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教子婴孩
张载说:“故善养子者必自婴孩始。”教子婴孩就是对子女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进行善的教育,帮他们养成一种善的习性、习惯,这样从一开始就踏上了正路。教子婴孩有其重要性。因此,婴孩教育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培养远大志向,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胞胎保母之教
张载通过反问的方法,即“岂可不谓之学”,指出了“幼而学之”的重要性。他指出:“其幼时岂可不谓之学?”这种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甚或“胞胎保母之教”中都有重要性,与苏辙所说的“幼而习之”的意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安详恭敬是教小儿第一要务。“安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从容不迫;稳重。”“恭敬”则是“对尊长或宾客尊重有礼貌”。张载持有“古之小儿便能敬事”观点,而且应“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教育应以安详恭敬为基础,也就是说,对小儿的教育要“敬事”,才能安详恭敬,而恭敬是忠信的基础,恭敬的行为可以体现忠信,不恭敬则会导致不忠不信。
(三)孩提时已教之礼
张载主张教育“小儿”需要“安详恭敬”,那么自然就引出了关于“礼”的问题。在张载看来,“‘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对于“礼”的重视,吕本中《童蒙训》所记张载残句“若要居仁宅,先须入礼门”。明道又言“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张载对“礼”的认识为“礼之原在心”。因此,张载主张“孩提时已教之礼”,从幼时起进行早期教育是必须的。“故善养子者必自婴孩始”,也就是说,从幼时起进行早期教育是必须的。
二、蒙以养正
由于“幼不率教,长无循述”,应以“蒙以养正”为研究逻辑起点,着重厘清“蒙”与“正”之间的关系。如若“施之于人”,就可能出现“童蒙”,对“蒙者”进行教育,就需要“养正”。如何进行“养正”教育,就需要对“教之时”进行深入研究,即掌握“亨行时中”,对这个问题需要从教者之过和教者之功两个方面来把握。对于“蒙养”的道德教育则表现为“果行育德”,其实现途径则是蒙养洒扫。
(一)幼不率教,长无循述
张载说:“幼不率教,长无循述。”一方面,幼不率教中的“率”可以理解为“遵循”或“服从”,“教”即教育、教导,“率教”即遵循教导。儒家非常重视幼年的教育,如“养不教,父之过”。幼不率教可能导致“性相近,习相远”,幼年的不良习惯会影响一生。另一方面,长无循述中“述”是叙述、陈述的含义,叙述对象多为前人的经验或既定的规范。“循述”即遵循前人的叙述或传统。儒家强调“述而不作”,重视传承。成年后不遵循传统,可能违背社会规范,导致混乱。合起来的意思是年幼时不遵循教导,成年后不遵循前人的经验或规范。在张载看来,这是“贼生之道”。“贼”在古代不仅有偷盗之意,还有伤害、破坏的意思,如贼害即伤害。因此贼生是害生,而非偷生。其逻辑在于:幼年不学习,则知识基础薄弱,不利于个体早期发展;成年不遵循传统,则会行为失范,不利于个体中期发展。
(二)何谓“蒙”
何谓蒙?“蒙”含义的演变是从女萝、菟丝、松萝等植物名开始的,经“物之稚”的幼小之貌,到微昧暗弱,再到蒙与士连用之涵义的“蒙稚卑小”之称。这说明,女萝的生长是需要附着在松树上,那是因为这类植物具有矮小、寿命较短、茎干软弱的特点。
由这些注释我们可以得知,“蒙”本指一种叫菟丝的草质藤本植物,具有稚嫩的特征,即“物之稚也”。何谓“稚”?《说文解字》对“稚”的解释为“稚,幼禾也”。因此,古人注“蒙者”,认为“蒙也,物之稚也”。
(三)如何“正蒙”
张载说:“教者但观蒙者时之所及则道之,此是以亨行时中也;此时也,正所谓以时雨化之。如既引之中道而不使之通,则是教者之过;当时而道之使不失其正,则是教者之功。”张载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他想要讨论教育(“教者”与“蒙者”的关系),核心是因时施教和“引之中道”的理念。一方面是指在适当时机引导,使学生保持正道,是教育者的任务。另一方面,是指教育引导学生要有前瞻性,不要等到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才进行。此类教学方法,也是“教人之妙”的最好方法。
因此,教育者需观察学生的现实情况,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避免出现机械式、填鸭式的灌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确保学生内化贯通。
三、借鉴启迪价值
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张载“幼而教之”的理念既是对前人的借鉴和补充,又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处今宜鉴古,有必要借鉴张载对“幼而教之”的精辟论述,从中吸取经验、汲取智慧,同时不断与时俱进,为其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一)安详恭敬
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高频词,备受广大研究者的青睐。对学习者叫“求学”;对教育者叫“启蒙”。张载的分析,朱熹在《小学·嘉言》中也有阐发。朱熹认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启示我们教育儿童时候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心态上要安定而不浮躁,二是行为上要安详而不䓍率,三是态度上要谦恭,知敬畏。在童蒙时期,可以经常用一些格言至论对他们进行熏陶,使一些善言善行、良好的德育训诫“盈耳充腹”,使儿童在举手投足间,都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二)“养其蒙使正者”
对于童蒙如何教育的问题或者对蒙施之于人如何教育的问题,在张载看来,是“蒙以养正”。关于“养”字的本义,早期在甲骨文就有解析,表示放养羊群,然后到篆字逐渐成为一个形声字,指以食物饲养的含义。故而,《说文解字》解释“养”即“供养也”。教育应秉承“蒙以养正”理念,倡导“养成”教育,坚持养正和厚德的育人导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素质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
(三)洒扫应对
“善”应起于洒扫应对这些小道,其意指应见善于微,凡事应从小事做起,因为事无大小,莫不处极。
综上所述,对于“教子婴孩”来说,教育不但要注重安详恭敬、教之以礼,在实践中,还需要洒扫应对,尤其要树立“幼而教之”“蒙以养正”的理念,使得幼儿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行为习惯,如此幼儿便能在学以成人之后,表现出优秀的一面。
(作者单位: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 西安外事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政课专项重点项目“红色经典故事学习对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Z231004);陕西省教育厅 2023 年度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哲社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横渠四句’融入陕西民办本科高校‘核心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3JZ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