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今天,传统艺术课程如何乘势而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以其前沿性的教育视野和扎实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具成效的探索。学院课程团队精心打造的《合唱与指挥》智慧课程,不仅是一门课程的升级革新,更是美育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它将知识图谱、虚拟场景等人工智能融入合唱指挥的教学全过程,构建了一个“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互通、教学评管一体”的智慧学习新生态,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的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唱与指挥》课程本身兼具高度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审美性,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课时、场地和师资,难以让每一位学生充分进行个性化、沉浸式的训练与体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深刻洞察了这一痛点,将《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建设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智慧教学平台为载体、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为目标的建设思路。课程团队汇聚专业师资与技术力量,经过数年的精心规划与持续建设,成功打造出一个资源丰富、互动高效、评估科学的综合性智慧课程体系,使其成为了学院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标杆与典范。
该智慧课程建设的核心突破在于对教学全流程的数字化重塑与赋能。首先,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团队突破了传统纸质谱例和音频视频的局限,系统性地构建了包括高质量教学录像、教师示范片段、经典合唱作品解析、虚拟仿真排练场景、互动式乐谱库以及重难点技能微课在内的多维立体化数字资源库。这些资源均集成于学院的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生随时随地按需调用、反复观摩与慢速细读,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边界,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为实现“翻转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在教学模式创新上,课程成功实践了“线上自主预习+线下精炼实践+课后拓展延伸”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下实体课堂之前,学生通过平台完成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并提交初步的练习视频;课堂上,教师则得以从重复的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高价值的活动中,如针对性地指导声部磨合、深度处理艺术作品情感、进行精准的指挥手势训练以及开展多声部协作排练。这种模式彻底扭转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激活了课堂活力,使每一次线下相聚都成为高效、深入的艺术实践工作坊。
更为重要的是,智慧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反馈的即时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课程引入了AI辅助发声评价系统,能够对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进行初步的智能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校正。同时,教师通过平台可以便捷地布置作业、审阅学生提交的排练视频或指挥作品,并进行线上批注与语音点评,实现了过程性评价的常态化。期末的指挥实践考核,亦可通过录制视频、在线提交的方式进行,并结合平台的数据记录,形成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多维度、形成性评价,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此外,该课程还积极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合唱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构建高仿真的虚拟合唱排练厅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模拟指挥不同规模、不同声部构成的合唱团,系统能实时捕捉其指挥手势并生成相应的音响效果反馈。这项技术有效解决了指挥实践机会稀缺、真实合唱团响应成本高的难题,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次的、零风险的演练机会,极大地加速了其指挥技能与舞台经验的积累。
丰硕的建设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最有力的验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合唱团的艺术水准与实践能力近年来显著提升,不仅在省级乃至全国的重大艺术展演和合唱比赛中屡获佳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更重要的是,通过该智慧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的信息化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艺术表现力得到了综合锤炼与全面提升。许多学生反馈,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对合唱艺术的理解更深了,练习的方向更明确了,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也更紧密了。

展望未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合唱与指挥》智慧课程的建设团队表示,他们将持续追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前沿动态,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计划引入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行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实现更精准的学情预警和学习路径推荐;同时,将进一步丰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探索与国内外更多艺术院校的远程协作排练与云端音乐会项目,打破地域壁垒,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总而言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学院《合唱与指挥》智慧课程的建设,是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它不仅显著提升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更以其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模式,为新时期高校艺术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广油经验”。它用数智的音符,巧妙地谱写了美育工作的新篇章,生动诠释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正在并将继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不可或缺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