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认知到工程实战,再到创新突破,如何让环境类人才培养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历经九年探索,构建起“四方联动・三维融合・三阶跃升”环境类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以协同机制为“横轴”、能力进阶为“纵轴”、融合模式为“深轴”,形成覆盖人才培养全流程的“三维坐标系”,有效破解传统育人中协同松散、阶段脱节、资源分散等难题。
“四方联动”织密协同育人网络,打破资源壁垒
“以前企业参与教学多是‘象征性合作’,现在从培养方案制定到毕业设计指导,企业专家全程深度参与,学生学到的都是行业急需的真技能。”广州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李淑更的感慨,道出了“四方联动”机制的核心价值。该机制以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为四大主体,构建“各尽其责、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育人格局。
政府先导定方向,对接广东省生态环保厅、广州市城管委等部门,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6项政策文件转化为教学资源,联合组建“环境类人才培养共同体”,共同审定2版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目标与区域生态保护、绿色产业发展需求高度适配,核心课程与产业技术需求匹配度达92%。
高校核心筑根基,以环境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为核心,打造“思政融入+学科交叉+课程拓展”立体化课程体系,建成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环境监测实验Ⅰ》《工程与环境引论(1,2)》)、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实验实践类学分(学时)占比超29%(47%),为学生筑牢理论与实践基础。
企业主线强实践,联合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侨银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24个实践基地(含4个省级基地),开发“轮岗实习+项目实战”培养模块,9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实际项目(如“海珠湿地生态监测”“餐厨垃圾沼气化处理”),年均200余本科生在企业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实操训练,工程实践能力考核优良率达88%。
科研支撑促创新,依托珠三角水质安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推动1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反哺教学,组建32名校外专家(含科研院所研究员、企业技术骨干)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与“赣江流域水质安全”“重金属污染修复”等科研课题,近五年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1项。
“三维融合”构建育人闭环,提升培养质量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用竞赛激发学习热情,靠产业需求校准培养方向,三者结合让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广州大学教授阎佳的教学感悟,揭示了“三维融合”模式的育人逻辑。该模式以科教、赛教、产教融合为核心,形成“资源互融、成果互通、质量互保”的育人闭环。
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培育科研思维,以环境/生态学(ESI全球前1%)、环境科学与工程(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全国37名)学科优势为支撑,将“工业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土壤污染修复材料研发”等科研成果转化为56个教学案例;依托重点实验室开设“科研入门”选修课,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近五年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赛教融合,以赛促学促教,激活学习动能,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新范式,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等赛事内容融入《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等课程教学,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组建跨学科竞赛指导团队,近五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106项,获各级各类竞赛奖项700余项,累计900余人次获奖,学生专业兴趣与团队协作能力显著增强。
产教融合,供需精准对接,实现就业赋能,打造“三端衔接”内循环(起点端制定“拔尖创新”“卓越应用”两套培养方案,过程端融合生产实例编写20余部实验/实践教材,出口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与“三聚融通”外循环(师资聚能推行双导师制、教学聚力打造多层级实习平台、科研聚合反哺教学),32名企业专家参与12门核心课程设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76%,70%以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环保产业,实现“培养-就业-发展”良性循环。
“三阶跃升”搭建能力进阶阶梯,实现分层培育
“从大一学习环保政策理论,到大二在污水处理厂实操,再到大三参与科研项目研发,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很清晰,能力提升看得见、摸得着。”广州大学2022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周琪的成长轨迹,正是“三阶跃升”路径的生动缩影。该路径遵循“理论-实践-创新”能力成长规律,分阶段设计培养目标与内容,推动学生能力螺旋式上升。
“认知阶”,理论筑基+政策认知,夯实成长根基,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为核心,构建“核心课+选修课”理论体系,每学期邀请政府环保部门业务骨干开展2场政策宣讲,解读区域生态规划;组织学生参观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实验室,由科研人员演示大型仪器操作,年均覆盖800余名本科生,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理解政策与理论”转变,适配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对人才的基础素养要求。
“实践阶”,工程实战+岗位适配,锤炼核心技能,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轮岗实习”全流程实践链,依托“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大学生创新平台、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五平台,让学生在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广州大学-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实践教学基地等场景中,参与水质监测、污染治理工艺优化等真实任务,由校企双导师全程指导,实现工程能力从“理论认知”到“实战应用”的跨越,毕业生岗位适配度满意度达90%。
“创新阶”,科研突破+竞赛孵化,激发创新潜能,建立“科研准入-课题对接-竞赛孵化”创新链,高年级学生通过科研团队准入机制进入教师项目组,大四毕业设计优先对接企业技术难题或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百千万工程”“双百行动”等社会服务项目,以学科竞赛检验创新成果——近三年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1篇毕业设计入选全国环境类优秀毕设,创新素养实现“拔节生长”。
九年实践,成效显著。广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力稳居全国前列,获国家级教研项目/奖励3项、省级34项、市级26项。“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四方三阶三维’体系,推动更多跨区域、跨行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输送更多‘懂理论、会实践、能创新’的高素质环境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