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风拂过金寨县汤家汇镇的青山绿水,也轻轻掀开了一群白衣少年与这片红色土地之间温暖而深情的对话。盛夏时节,安徽医科大学“乡遇”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跨越山水,走进大别山腹地,开展了一场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他们不仅带去健康服务和医学知识,更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心灵倾听民声,在走访、服务与陪伴中,完成了一堂真实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
在当地康养中心,成员们耐心地为每一位老人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三围、BMI,细致记录数据,轻声叮嘱注意事项。那一刻,医学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术语,而是化为了贴近耳畔的关怀。成员王玲在日记中写道:“老人们小心地伸出胳膊,听到‘一切正常’后眉头渐渐舒展——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康养中心为老人测血糖(供图:王玲)
孩子们的笑容,是这趟旅程中最温暖的收获。实践团为留守儿童开设手工课,五彩的黏土在他们手中变成花朵、爱心,逐渐组成一幅幅立体生动的中国画卷。在一场特别的生日会上,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为当地留守男孩唱生日歌、吹蜡烛。事后,男孩悄悄对志愿者说:“这是我第一次有这么多人陪我过生日,真的非常开心,谢谢你们。”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儿童一起做手工(供图:颜润)
更令人动容的,是聆听与陪伴的力量。成员们拜访了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廖爷爷。他讲述战场上的生死时刻和战友情谊,临走时叮嘱成员们说:“永远记住自己是党的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要把本事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这些话,比任何课堂教诲都更加铿锵有力。也有成员走进病患家中,但这次不再只是“问病”,而是坐下来,倾听他们的焦虑与期盼,用年轻而真诚的陪伴,传递一份超越药物的温暖。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退伍老兵(供图:邱雨荷)
七天的实践,内容远不止于此。从健康集市上欢声笑语的互动游戏,到夏日晚会上村民与学子共唱《我和我的祖国》;从走访红军旧址感受烽火岁月中的医者担当,到在乡镇卫生院见证基层医疗的坚守与发展……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青春与乡土相融、医学与人文交织的画卷。
图为实践团在当地红星广场开展健康集市活动(供图:曹琪)
正如带队老师窦红阳所说,“真正的教育不在教室里,而在实践中、在乡土间、在人心里。”从健康义诊到红色寻访,从儿童关爱到老人陪伴,安徽医科大学的学子们用一次次的弯腰、倾听、握手、拥抱,诠释了什么叫“医者仁心”,什么是“时代担当”。他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仅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情感的扎根。
文/罗环 颜润 高智轩 周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