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清华学子鹤壁行:探寻中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时间:2025-09-29 23:04:56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赴河南鹤壁实践支队深入中原腹地,围绕“文化之韵、产业振兴、智慧碰撞”三大主题,在鹤壁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为期数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支队由多学科背景的硕博研究生组成,涵盖通信、电子、生物、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方向,在学院两位老师带领下,聚焦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观察与思考。

  在文化脉络探寻中,支队走访了浚县古城、李尚书府等历史遗迹,深入了解当地“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与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杨玘屯村,队员们观摩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制作过程,并与传承人交流技艺创新与市场拓展。此外,支队还前往石林会议旧址,重温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在当代乡村治理与文化自信中的延续。

  产业调研环节,支队先后走进飞鹤股份、三贤电子、新拓洋生物、李子园食品、特创生物等多家企业,实地考察劳动防护、汽车电子、生物制造、食品加工、可降解材料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社会效益。在飞鹤公司车间,队员们看到传统制造业如何通过自动化改造提升效率、稳定就业;在新拓洋生物,绿色生物科技如何赋能乡村经济、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李子园食品,智能化乳品生产线如何实现食品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

  支队还深入淇县尼龙新材料产业园、飞天生物科技园区、鹤壁科创新城等重点发展平台,了解“一城两翼、三区联动”战略下的产业布局与创新生态。在规划建设馆,队员们通过沙盘与数字化展示,全面把握鹤壁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

  实践期间,支队与当地干部、企业代表等开展多次讨论,围绕“创新+” 企业治理模式、非遗数字化传承、校地合作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队员们结合专业背景,提出“非遗+AI”“创新联等建议,尝试将大模型工具应用于泥咕咕文化推广中,探索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新可能。

  此次鹤壁之行,不仅是一场“行走的课堂”,更是一次理论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思想洗礼。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文化、产业、治理、生态、科技多轮驱动。未来,支队将继续凝练调研成果,形成案例报告与政策建议,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清华智慧与青年力量。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