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键盘敲击声日益取代纸笔摩擦声的今天,汉字的书写,尤其是硬笔书法,其价值是否正在褪色?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专访了在硬笔书法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青年艺术家郭晨莹老师。凭借其作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语文报·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以及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成员的深厚专业背景,郭老师为我们深入剖析了硬笔书法在当代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一、书写规范:知识传递的“第一张名片”郭晨莹老师首先指出,硬笔书法的首要意义在于“规范”。作为中国语文报·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她强调:“规范、整洁的书写,是学生时代‘隐形的分数’,更是步入社会后个人素养的直观体现。一份字迹工整、结构清晰的答卷或文件,不仅能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更能体现出书写者严谨、认真的态度。”
她进一步解释道,硬笔书法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汉字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的深度梳理。这种训练能从根本上杜绝“提笔忘字”和“错字连篇”的现象,夯实个人的语言文字基础,这正是国家大力推行“规范汉字书写”的题中之义。

硬笔书法教学课堂
二、美育熏陶:于方寸之间涵养审美与心性除了工具性,硬笔书法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作为一位活跃的创作型艺术家,郭晨莹老师被中国人民艺术网聘为客座教授,并在福建文化网担任特聘艺术家,她对于书法的美育功能有着深刻的体会。
“硬笔书法虽工具简单,但其艺术表现力同样丰富。线条的粗细变化、结构的疏密得当、章法的合理布局,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平衡与韵律之美。”郭老师认为,学习硬笔书法是青少年接触和理解传统美学最便捷的途径。在临摹与创作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与耐心,是磨练意志、陶冶性情、戒除浮躁的绝佳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养成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电视台—书画中国比赛现场
三、文化传承:书写时代的文化自信作为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的一员,郭晨莹老师始终致力于书法教育的普及工作。她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微缩的文化史,硬笔书写是让年轻一代亲近、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当我们引导孩子一笔一画地书写一个汉字时,我们不仅在教他们一个符号,更是在讲述这个字背后的故事与智慧。”郭老师表示,在福建文化网等平台进行艺术推广时,她始终坚持这一理念。通过硬笔书法,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日常书写中“活”起来,从而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千年文脉在笔尖流淌、传承。
结语在采访的最后,郭晨莹老师总结道,硬笔书法学习远非“写好字”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集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综合素养工程。它既是个人学习与工作的基石,也是美育与心性培养的沃土,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我们欣慰地看到,有如郭晨莹老师这样兼具专业资质、艺术造诣与教育热忱的专家,正活跃在硬笔书法教育的第一线。她们以笔墨为舟,致力于摆渡更多学子,横渡浮躁的浅滩,抵达那片由宁静、专注、审美与文化共同构筑的丰饶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