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锚定的强国基石。合肥工业大学立足国家“双一流”建设使命,以党建为统领,贯通组织链、机制链、创新链、育人链,破解校办企业“小散弱、转化难、育人虚”问题,为现代化高校校办企业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一、组织筑基:把改革方向之舵
改革破局,首在根魂。自校企体制改革以来,学校创新校办企业治理机制,构建书记、校长“双组长”挂帅,公司党委核心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经营层高效执行、监事会依法监督的“四位一体”治理闭环。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秉持“姓党为校”发展理念,坚持党委前置研究,确保4家全资控股企业党组织覆盖率、重大事项前置率“双100%”;推行公司领导班子联系全资企业机制,要求公司党委委员下沉校办企业解难题,解决产权纠纷等企业发展沉疴问题;以培育“样板支部”为抓手,推进支部建设与企业发展双融双促,打造“132”党建品牌(1个支部统领人才培养、科研转化、产业服务3大职能,双向服务学校与地方发展),实现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赋能”质变。5年来,企业总量压减近九成,净资产增长超三成,推动“瘦身”与“强体”有机统一。
二、机制重塑:蓄内生发展之能
党建赋能为机制重塑奠定基础。针对校办企业“小散弱”“造血不足”困境,学校分类改革、精准施策,出台《合肥工业大学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方案》,财务、国资、人事、监察、审计、资产六部门同步嵌入,高效绘制“清理关闭、脱钩剥离、保留管理、培育壮大”四类清单。学校强化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监管,完善“三会一层”协同运作架构,夯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设立专职纪委书记,向全资企业委派财务和监事人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加强企业市场化运营和内控制度建设,推动公司及全资企业出台或修订制度200多项,推动校办企业向现代治理转型。经过一系列治理环节的关键突破,国有资产监管效能明显提升,提前完成校办企业体制改革行动目标。
三、创新突围:破成果转化之困
机制优化点燃创新引擎。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学校与合肥市政府共建“工大智谷”,将“工大所长”与“产业所需”结合起来,全力构建“工大智谷—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级贯通的孵化成长生态。近年来,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依托安徽省赋权改革试点,专利转化数同比增长近八成。学校注重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等通过作价入股实现产业化,相关企业登陆科创板后创造实现显著国有权益增值;加大专利打包转化力度,自动驾驶专利等组合作价成立学科性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后实现快速增值。如今,已有2家参股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组建成果转化专班,建立“评估—确权—转化—激励”全流程服务机制,高价值专利转化周期明显缩短。目前,公司所持股权市场估值较原值实现数倍跃升,增值幅度显著。
四、育人反哺:聚产教融合之力
创新资源反哺育人实践,构建“产教研”深度融合生态。学校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实体平台,与校办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任企业专家担任产业导师,联合开发实战课程,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难题,有力支撑“千人一领军”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校办企业全面融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年均接收2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开展实习实训,持续资助“互联网+”“挑战杯”等双创赛事,设立千余个勤工助学岗位。近3年,学生参研获专利80余项,成功转化多项发明专利,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课堂学理论、企业练真功、市场验成果”的完整育人链条,为行业和区域输送“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从“分散经营”到“系统治理”、从“创收导向”到“创新引擎”,合肥工业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校办企业的治理变革,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全面转化为校办产业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学校通过“组织链、机制链、创新链、育人链”“四链融合”的实践印证:校办企业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卓越人才的实践练兵场、区域创新的强劲引擎,更已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支点。
面向“十五五”,学校将持续推动“校企改革2.0”,不断深化“党建统领、四链深融”的乘数效应,强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与校办企业治理改革的“双改联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谱写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行业发展共生共荣的新篇章。(合肥工业大学 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