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天津职教“十四五”:50万工匠服务产业一线 25个鲁班工坊走向世界

时间:2025-11-12 10:01:0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海河奔涌见证城市变迁,职教勃兴赋能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天津职业教育紧扣“一基地三区”城市功能定位,锚定“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目标,深入探索现代职教体系改革新模式,着力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和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先后两次斩获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天津探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实践,为制造业立市战略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校企协同共进:锚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航道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在空客天津总装线、航空工业民用直升机等龙头项目带动下,形成了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低空经济的全产业链聚集态势,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之一。

2021年,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行业企业设立航空卓越工匠班,聚焦大飞机制造与维修、无人机装配与调试、航天器零部件制造等核心领域,以“校企联合定制课程+项目实战”模式,实现人才供给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2024年从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卓越工匠班毕业后,黄梓琪成功入职空客(天津)总装有限公司,“现在所做,即学校所学”让她迅速适应了电工岗位的工作。在与空客相邻的西飞国际航空制造(天津)有限公司里,黄梓琪的同学李骏杰也在铆装钳工岗位上忙碌着,将学校的实训成果转化为一个个精准的装配动作。

“我们紧扣京津冀航空产业集群优势,对接区域内重点企业,通过双导师制、订单培养等方式定向输送人才。目前航空卓越工匠班已累计培养学生超100人。”航空卓越工匠班负责人刘健介绍说。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维园表示,近年来,学校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引领,围绕天津市制造业立市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重点打造以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群为核心的航空特色专业群,已累计培养学生600余人,毕业生主要输送至区域内重点航空航天企业。

职业教育紧密对接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才能满足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要。“对标天津重点园区建设和信创、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布局,我们构建了‘两翼一中心’产教融合实体支点,吸引参建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近600所,企业1000余家。”天津市教委职教处处长李力介绍说。

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天津打造了“海油工程订制班”“联想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天汽模学徒班”等近百个产教协同育人品牌,促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战略合作项目超千项,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扎根行业重要岗位,为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扎根区域、嵌入园区、融入产业、携手企业,创新‘区园产企校’一体化办学模式。”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吴宗保介绍,学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近年来承担横向课题664项,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4.3亿元。

“通过全国智能供应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京东X无人超市实践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从校园到职场的‘直通车’,更孕育了一批行业精英。”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物流工程学院院长王晓阔说。

在天津,70%的高职院校、50%的中职学校由行业企业举办,通过“政府统筹、行业主办、教育管理、企业参与”的模式,天津深入推动了教育要素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十四五”期间,天津进一步强化企业办学主体地位,以政策与制度为抓手,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2023年率先启动职教领域立法突破,修订《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出台地方性产教融合法规《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权责与法律责任,推动产教融合从“政策引导”迈向“法治保障”。同时,推出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八项举措,绘制职教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图谱,推动90%以上高职专业精准对接天津主导产业。“职业教育+产业园区”模式覆盖全部重点产业园区。

“产业需求在哪,专业建设就跟到哪”。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区域智能科技产业需求,以软件技术专业群为龙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5个前沿专业,4个专业获批市级职教产教融合专业。

天津还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发起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教学协同发展联盟、津雄职教发展联盟,举办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产教对接活动,在雄安、青龙、威县、承德等地区设立6所分校,搭建12个产教对接平台,推动区域职教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开放合作焕彩:25个鲁班工坊架起国际职教桥梁

2018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木尔坦MNS农业大学携手建设巴基斯坦鲁班工坊,利用中国职教优势为中巴经济走廊输送本土化人才。这是天津在海外建设的第5个鲁班工坊。

自2016年起,天津率先创设“鲁班工坊”品牌,分享中国职教教学模式、专业标准和设备资源,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模式走向世界的一张“金色名片”。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被列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

“去年,我培训的学员在‘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中取得非洲地区最佳成绩,和我相拥庆祝时,他一个劲儿地感谢中国、感谢鲁班工坊。”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中方负责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江绛回忆道。如今,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已被非盟总部确认为面向整个非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俄罗斯鲁班工坊是第一家专业建设引入5G技术的鲁班工坊。10月底,来自莫斯科国立通讯与信息技术大学的6名教师在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俄罗斯鲁班工坊第七期EPIP师资培训。围绕数字技术人才培养需求开设的5G全网仿真、物联网实验箱、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课程受到俄方教师的欢迎。“这次培训的课程极具实用性,我们已能自主开发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网络系统了。”参加培训的俄方教师罗加奇伊万说。

“为满足课程建设需要,我们联合华为等领军企业,共同打造的数字化5G教学资源体系已被俄方院校嵌入到教学实践中。”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丹阳表示,俄罗斯鲁班工坊已形成“标准引领、产教融合、师资共育、文化赋能”的可复制国际化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天津已在亚非欧23个国家建成25个鲁班工坊,60个国际化专业纳入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累计培养学历教育学生2.7万人,完成职业培训超11万人次。

在教育部支持下,天津成功承办两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形成了“会、盟、奖、赛、展、刊”国际交流合作范式。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32个国家的40位部长级官员讨论通过《天津共识》。今年9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在天津揭牌成立。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重大成果,中心将聚焦拓展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合作路径、推进上合组织国家产教融合、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培训等六大重点任务,推动教育与人才资源共享,为上合组织国家职教质量提升注入“天津力量”。

立德树人铸魂:50万高技能人才服务社会

“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第一块国产手表、第一辆国产自行车,都诞生在天津这片工业沃土……”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时代机械工业文化馆内,讲解教师正以工业发展史为脉络,将“大思政课”搬进场馆、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室”,一支主要由学生组成的千人讲解员队伍已接待10万余人次。

“十四五”期间,天津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全面推进职教“思政+”赋能行动。

在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大厅,一个重逾1300斤的世界最大榫卯鲁班锁“大菠萝”格外显眼,这是传统木工榫卯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辛全生2021年耗时2个多月制成的,工艺复杂、成品精美,曾在天津举办的多个重要活动上被重点展示。

2020年年底,辛全生被聘为天津职业大学“工匠精神培养指导教师”并成立辛全生大师木艺工作室,也是该校“双高校”建设技术技能创新平台4个大师工作室之一,不仅手把手传帮带,他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感染着青年学生。

思政教育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培养高水平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生命线。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天津打造“岗前培训+全实景进阶+磨课练兵+研修学访+教学比武”全流程阶梯式培养体系,着力培育“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塑造人才价值观、激发创新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为深度融入工匠精神,天津从传统工业企业遴选建设特色思政实践育人基地,打造全国职教思政数字化智能中心、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天津市思政课重点实验室三大综合实践平台,让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

五年来,天津累计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约50万人,其中超50%选择留津就业创业,成为天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从立德树人育英才到产教融合促发展,从体系衔接破瓶颈到开放合作树标杆,天津“十四五”现代职业教育交出亮眼答卷。站在新起点,天津将持续以改革创新为笔,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育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用心绘就职业教育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崭新图景。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