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教育部出台十条措施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时间:2025-11-14 10:22:27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施工图”——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少年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痛点难点,提出多件针对性建议。有关“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为2025年重点督办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办理。

作为牵头单位,教育部高度重视,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交流、政策落地等一系列举措,将代表建议转化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务实行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心理防线。

多重压力交织困境凸显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很多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代表们为此专门进行了深入调研,寻找问题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律师协会会长万立调研发现,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短板。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有限,部分家长在孩子发生心理问题时,容易将其简单归结为“成长阵痛”“叛逆期”,或者错误地认为孩子敏感脆弱、意志力薄弱,从而加剧孩子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未能充分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导致预防和化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工作质效不高。

全国人大代表、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工厂制造三车间主任孟红娟在当地调研时发现,2021年以来,全市筛查出的心理高危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学生比例不断上升,呈现人数增多、同比增速加快的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汪荣秀发现,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在情感支持和社会交往中面临更大困扰,而部分家长缺乏与学校的主动沟通,家庭心理教育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专业师资力量短缺问题不容忽视,县级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滞后,有的虽已建成但形同虚设,无法提供稳定、安静的心理健康服务环境。

此外,从社会层面看,多名代表发现,公共服务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显著,行业规范缺失,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而“唯分数论”的社会氛围、网络不良信息侵蚀、校园欺凌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心理压力。

代表精准献策直指痛点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突出问题,来自不同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多个维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摆脱青少年心理健康困境提供思路。

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万立建议构建“多主体、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针对学校“短板”,汪荣秀建议加快完善教育体系建设,由教育部指导各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心理测评(每学期1次)、个案跟踪(“一生一档”)、危机干预(24小时响应)等流程规范。鼓励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保证小学至高中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同时,补足专职教师缺口,为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

在社会协同与专业支撑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建议建立精神心理健康筛查监测数字平台,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便于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同时,组织精神科专家、心理治疗专家培训学校心理教师,并设转诊“绿色通道”,保障学生获得专业医疗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建议搭建全国统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在线咨询、心理测评等服务,同时建立大数据监测系统,为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一条条代表建议,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政策落地见效守护心灵

作为该项重点督办建议的牵头单位,教育部迅速行动,构建“高位统筹、协同联动、闭环管理”的办理工作机制,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交流、政策出台等举措,确保代表建议落地见效。

在前期调研阶段,教育部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服务痛点,开展专题调研,赴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深入诊室与医生、就诊学生及家长沟通,详细了解青少年心理疾病诊疗情况,并决定将两所医院作为“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监测点”,按月形成门诊情况分析报告,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撑,精准把握遏制心理问题增长趋势的有效方法。

为充分吸纳代表意见,教育部于今年6月组织召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座谈会”,邀请提出重点督办建议的4名全国人大代表参会,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及17个相关部委负责人共同出席。会上,相关部门汇报了有关工作进展,各方形成“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共识。

在政策转化层面,教育部将代表建议与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十条措施》从10个关键维度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其中,针对代表关注的“学业焦虑”问题,提出强化作业管理、规范考试管理、推进中考改革等举措,鼓励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从源头缓解学生压力;针对“体育锻炼不足、睡眠不足”问题,明确“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推行“能出汗”的体育课,同时规范学校作息,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体系;针对特殊学生群体,要求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帮扶行动。同时,《十条措施》还吸收了代表关于“家校社协同”“医教融合”的建议。

此外,针对代表反映的“农村地区资源不足”“师资短缺”问题,教育部明确将在新一轮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计划中,开展专题调研并制定解决方案,推动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快补齐师资短板。

据了解,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巩固办理成果,一方面,跟踪《十条措施》等政策的实施实效,及时调整优化举措;另一方面,针对代表集中反映的问题开展专项攻坚,切实将代表建议转化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为青少年营造“家校社协同、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报记者朱宁宁)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