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名人名博>正文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再创新突破

时间:2025-05-14 12:30:19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马万征老师主持的《“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231106434075620)顺利进行中。该项目由安徽科技学院与广州唯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合申报,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需求,致力于构建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新范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绿色低碳发展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

  项目背景与核心目标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环境领域面临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马万征老师团队敏锐把握这一机遇,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依托,联合企业共同探索“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项目旨在解决传统工科教育中实践滞后、学科融合不足等问题,通过构建“广适应、多元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课程群、校内外资源协同机制,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和产业适应力的复合型人才。

  教研教改的三大创新维度

  1. 课程体系重构

  围绕“双碳”核心需求,马万征团队提出“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整合环境工程、物联网、大数据等跨学科内容,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库,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对接。

  2. 实践能力跃升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四阶递进”实践体系:

  Ø 基础层: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核心实验。

  Ø 项目层: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指导7项国创、14余项省创),推动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如蚌埠土壤监测、水库藻类增殖预测等),近三年获“互联网+”国赛铜奖2项、其他省级比赛30余项。

  Ø 竞赛层:打造“学科竞赛+专利孵化”双通道,指导学生获PCT国际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0项,多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

  Ø 产业层: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推动“秸秆炭化炉烟气净化装置”“脱硫脱硝循环泵智能监测系统”等多项成果产业化。

  3. 师资与评价机制改革

  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五年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企业横向项目8项,发表SCI/EI论文7篇。创新“过程性+成果性”评价体系,将企业导师评价、学生创新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形成“教学-科研-产业”良性循环。

  阶段性成果与示范效应

  自项目启动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

  Ø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

  Ø 科研成果转化:授权发明专利22项(含PCT国际专利6项),15项技术实现转化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万元。

  Ø 教学模式创新:构建“课程思政+新工科”融合范式,相关改革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入选安徽省“三全育人”典型案例。

  Ø 社会服务贡献:团队参与的“矿区重金属修复”“农村饮水安全监测”等项目,服务长三角地区。

  产学研协同的深远意义

  该项目被专家评价为“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标杆实践”:

  Ø 教育层面:破解传统环境工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困局,形成可复制的“课程-实践-产业”闭环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范式。

  Ø 产业层面:直接对接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产业链需求,企业合作项目经费年均增长40%,助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

  Ø 社会层面:通过“科技小院”“环保科普进社区”等平台,推动低碳技术下沉,近三年开展技术培训10余场,覆盖农户超200人次。

  马万征表示:“该项目不仅是教学改革,更是对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响应。我们正探索‘课堂即车间、作业即项目’的深度协同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能设计、会操作、懂转化’的环保领域‘新工科’人才。”这种产教融合范式,为应用型高校服务‘双碳’战略提供了安徽方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