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名人名博>正文

程天民:打通科学艺术“任督二脉”

时间:2017-04-14 08:00:01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程天民院士近照。 资料图片

  一个人,干一行,钻一行,说明其爱岗敬业;还做出了成绩,甚至达到国家级,说明其勤勉聪颖;不仅如此,还行行精通,样样高明,说明其通达睿智。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就是这样一个人。

  “大漠黄沙磨利剑,卫国安邦斩长鲸”

  程天民没有留过学,不是洋博士,但从小浸润在江南古镇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和“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中,江南才子的秀气和才气也凝集在他的骨子里。书法、绘画、诗词是他一辈子的爱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原所长顾健人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初,他参加了当时病理学泰斗梁伯强教授主持的、全国病理学高级师资班,自己是第三届学员,但他从老师那里得知,首届师资班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叫程天民。参加培训那一年,程天民才24岁,是刚毕业留校的病理学助教。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振奋,世界惊殊。已初步研究了放射病的年轻教师程天民立即上书原总后勤部,请求参加核试验。第二年,他就以学校参试小分队副队长身份出现在戈壁滩核试验现场,正式从大有前途的病理学领域逐渐迈入还几乎一片空白的防原医学领域。

  对不少参加核试验的人员来说,第一次无比振奋,第二次还可以,第三次就不大想去了,而程天民先后参加了14次。核辐射危险尚且不说,就是“茫茫戈壁,荒无人烟,黄沙漫天,何美可恋”?程天民在诗中写道:“大漠黄沙磨利剑,卫国安邦斩长鲸。”后来,他担任“总后效应大队”指挥组组长,统筹全军的动物效应和物资效应试验,并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核武器损伤及防护》。

  一同参加核试验、后来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正国“印象特别深的是”,程天民“也不是专门搞防原的,但是他很快钻进去了”。程天民将自己擅长的病理学专业知识与防原医学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地开展防原病理、创伤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巧妙运用病理学知识解答防原医学问题。他主持并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放烧与烧冲复合伤的病理学研究”和主编的首部《创伤战伤病理学》,就是这一结合的结晶。

  作为我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程天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

  “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1986年11月,程天民被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任命为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原总后勤部党委并决定其兼任校党委书记,1988年8月主动请辞,满打满算不足两年。但担任校领导期间,程天民却为这所大学确立了延续30年、至今不变的办学思想。

  上任之初,中国军队正处在百万大裁军的历史关口。第三军医大学一次就裁减干部400名,编制压缩,人心不稳,“孔雀东南飞”。放眼全国一千多所高校,第三军医大学该如何发展?在当年年底召开的全校干部大会上,程天民响亮地提出“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想,确立全校以军事医学为重点和特色,着力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上去发展。

  方向既定,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第三军医大学的军事医学领域斩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成3个国家重点学科,产生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医大的“三三效应”一时传为佳话,声名鹊起。此后30年,8届校党委坚持和发展“两个取胜”办学思想,指导学校取得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奖项不可胜数。只要人们一提到军事医学,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三军医大学。

  担任过原总后勤部部长助理兼卫生部部长的陆增祺在访谈曾说:“程老教授的办学思路不仅过去对三医大是合理的,对军医大学的发展,在今天看来是普遍带规律性的东西。”

  程天民是从科学研究中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当初,选择复合伤研究方向时,有些学者说“单一伤都没有搞清楚,复合伤太难了,搞不了”,而程天民坚持搞这一“别人不搞、少搞、后搞”的研究,久久为功,做到世界第一。他说:“由此我领悟到,科学研究要切实提高质量,要充分体现特色。”他像搞研究一样办大学,强调质量是特色的基础,特色是质量的体现。

  而从领导岗位上锤炼的驾驭全局能力,被程天民用来深远谋划科学研究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步骤,使他更善于从宏观发现和提出问题,从人群、整体、脏器、组织、细胞、分子等各层次分析问题,研究机理,而后返回宏观解决问题。他擅长病理学,又往往借用烧伤学、创伤学、血液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手段,常常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研究困境中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待到日落西山时,喜望群星耀满天”

  即使不谈及程天民在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上的功绩,他仍会以一个优秀教育家的身份凸显在众人面前。可曾想到,一位年届90高龄的老者,鹤发悦颜,思维缜密,依然能端坐在讲台上,为新入学本科生娓娓讲述“迈进医学之门”,为新入学研究生深入剖析“现代军事医学进展”!

  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书,领异标新二月花”,既是程天民做研究、写论文的原则,也是他开展教学的基本方法。课堂上,他注意突出每一堂课的核心内容,既展得开,也收得拢。“教学内容好像一棵树,有些属主干,有些为枝叶。”他说,“如离开主干去孤立地大讲枝叶,就使枝叶失去根源,形成局部畸形的大肚子,使学生很难获得完整的、发展的概念。”

  腿脚方便的年纪上,他会边讲,边写,边画——不要忘了,书法和绘画是他的特长啊——还会边演。比如,讲述冲击波的形成和致伤原理时,他会拿一根树枝前后摆动,用手势示意空气的膨胀、压缩、传播,尘土的席卷、奔腾,用口模拟呼啸声。“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零散知识条理化。”几十年前的学生至今仍对程天民绘声绘色的授课风采记忆犹新。

  “粟入沃土而得茁壮,萍浮浊水也持高洁。”作为教师,他注意到“教书教得越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愈大”,于是提倡并身体力行“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这首嵌有他第一个博士生粟永萍名字的对联,是程天民在学生出国进修前亲笔题赠的。面对国外种种优越条件,粟永萍牢记在心,暗下誓言“就冲着恩师,我也会回来”。

  从教65年来,程天民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和管理院系的主官。他对自己“约法四章”:不当盖子,当好梯子,修桥铺路,敲锣打鼓,以提携所有青年后辈。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待到日落西山时,喜望群星耀满天”,“希望自己身后留下一片森林”。

  “翰墨载道,书法传情”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在96岁高龄时,亲笔为程天民题字“努力使人文与科技相结合”。这是期望,是鼓励,也是赞扬。了解程天民的人都认为,他能取得这么大、这么多的成就,与他深厚的人文修养是分不开的。

  书法、绘画、诗词、篆刻、摄影、京剧,程天民对每一门都不是浅尝辄止。他的书法绘画与欧阳中石、范曾、刘大为、沈鹏等当代书画巨匠的作品,被中国古籍出版社、香港特别行政区书画社一同编辑出版,他亲自为传唱至今的《第三军医大学校歌》撰写歌词,他登台演唱自己创作的京剧——《大道康庄三医大》。顾健人院士称赞他是“科学家队伍中的艺术家,而且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

  程天民将形象浪漫的感性思维与严谨求证的理性思维相结合,从创新辩证的哲学高度来指导科研。如对深度烧伤的处理,单纯烧伤已有成熟经验,而合并放射损伤后的处理则极其困难,远未解决。他思考合并的放射损伤抑制免疫对机体不利,而利与不利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正可以此化弊为利,降低异体植皮的排异反应。由此进行系列实验,对放烧复合伤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4小时一次性切痂并植异体皮,取得成功,及早消除了创面,促进了全身的治愈。

  科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程天民无疑是打通了科学与艺术的“任督二脉”的,而他的方法就是深厚的辩证思维。他或许不是哲学家,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认为,程天民“学问都在骨子里,不在嘴皮上”。他从不停留于大量具体工作,不漂浮于一般地了解事物,不习惯于人云亦云,而要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规律性的东西。所以,他能在事物更高的本质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而贯通。

  但人文之于程天民,更在于修身。正如他在作品中所书,“翰墨载道,书法传情”。饱经战火之苦的程天民将对国家军队的祝福,对莘莘学子的期望,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一点一滴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程天民以文化己,愈益纯粹和高尚。接近程天民的人都说,他从来不生气。了解程天民的人都说,他是一位“淡泊名利”“温文尔雅”的君子。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如是说。那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少年艰苦求学,青年激昂奋进,壮年独当一面,老年不忘初心。是学生则出类拔萃,为教师则桃李三千,做学问则著述开宗,当领导则运筹帷幄。充国家栋梁,立时代潮头,攀科学高峰,写辉煌人生。大哉,程天民!士之通儒,人之楷模!(通讯员 胡红升 本报记者 胡航宇)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1日第4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