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中关村华侨华人创业大会上,一位名叫罗莎的青年海归人员推出了“海归桥”项目。这个项目在全世界华侨200余项高精尖项目的比拼中一举夺得创新优秀项目奖前10 名。罗莎说,“我非常希望作为当代青年海归的一份子,能够回报祖国,服务同业,建立一座一头链接故乡、一头通往四海的桥。”
消弭文化冲击 主动融入西方社会
2006年,16岁的罗莎留学澳大利亚。她曾经在初中获得全国英文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觉得自己在国外生活肯定没有问题。因为未满十八岁,罗莎必须在寄宿家庭生活,她遭遇了寄宿家庭的不公正待遇。不能同桌吃饭,洗澡不能超过15分钟。甚至有一天晚上她因为坐错车而没有在规定时间回家被拒之门外。“国外观点认为,准时很重要,不会讲客观条件。他们觉得你要有时间管理、规划,达成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要自己解决。”再谈起这段往事,罗莎很平静,“这就是文化隔阂。语言是一种文化,不了解人家的文化就没办法融入他们的生活。”
所谓文化隔阂,也是一种文化冲击。作为中国留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文化上的冲击,就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生活。这种文化冲击表现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和质疑精神等方面。 意识到这些,罗莎开始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西方历史、哲学类书籍,了解西方人怎么思考问题。并请到了文学老师帮助自己,带自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经过一年的时间,罗莎成长了。此时,经过投诉和交涉,她离开了寄宿家庭,并在维多利亚州政府创办的国际学生组织——国际留学生会服务。留学生会帮助全世界的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罗莎在留学生会中负责安排新生说明会、演说、定期组织活动等。后来,她选拔成为墨尔本的国际大使,每年帮助数以万计的海外留学生到维州,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外的生活,帮他们克服文化冲击。
回国接受挑战 百般磨练再成长
2011年,随着经济危机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罗莎接到了上海汇丰银行的一份OFFER。汇丰银行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企业内部以英文环境为主,包括文件处理、日常交流等,罗莎觉得自己完全能胜任。于是,她毅然回国了。
当时,汇丰银行“全球干部储备项目”共面试五万人,最后选中不到一百人 。职位竞争非常激烈。经过考核后,罗莎很快上岗,工作迅速交接,没有任何前期准备,两个星期后就要直接面对客户。但她觉得能力是自己学的,不明白、不懂的就跟别人学,看别人怎么谈客户,怎么提方案,加班加点,快速充电。而更有挑战性的是,一个岗位刚刚熟悉之后,可能突然会接到新的任命,再去另外的岗位。“记得有一次,在上海,但外地一企业 第二天要放款,但负责此事的人突然离开。事情没人跟进,于是我被领导委派去接管这件事情。飞往外地与企业谈判”在和记者的谈话中,罗莎感慨地回忆。在汇的丰四年,罗莎的工作地点变换了四个,上海、北京、深圳、香港 。她的工作充斥着各种意外、各种加班,但她很感谢那段时间的打磨和历练,让她能够快速成长和适应环境。
深度思量后行动 海归桥链接四海
汇丰银行是一家外企,但其实,在中国的外企管理模式还是相对中国式 。跟同事们相处,跟客户的交流沟通,必须考虑人情世故。已经习惯西方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的罗莎,开始出现了“逆文化冲击”。她说,在国外,工作与生活是严格区分开的。但在国内,工作与生活则密切联系。后来,她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进一步合作困难重重。就像当初出国后遇到的困难一样,她回国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罗莎开始深度思考,她觉得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中国留学生群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如何解决出国后的文化冲击和回国后的逆文化冲击,找到真正的归属感,这就是罗莎提出“海归桥”项目的意义所在。之所以下决心做这个项目,是因为罗莎感受到了市场需求。在国外留学及在汇丰银行工作期间,罗莎曾遭遇过“妈妈门”。很多妈妈了解到她的留学背景,纷纷打电话求助,有的咨询国外的生活、学习情况,有的咨询回国后的就业和发展情况。大量的求助咨询让罗莎敏锐察觉到市场的空白点。
作为海归创业项目,海归桥是配合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高端服务业态。“海归桥项目可以满足两方面的市场需求:一、为有留学需求的人员服务,对他们进行综合软实力的提高与培训(包括批判性思维提升,西方礼仪素养培训,海外背景提升项目等),让他们减少出国后的不适应,做一位真正与时俱进的世界公民。二、为海归人员归国就业和创业服务。通过海归桥的解决方案,以其细致服务带来海归群体的归属感,并以无缝对接企业、园区的方式高效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