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教育网!Www.CneduNews.coM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综合报道 >

教育均衡首先是“教”与“育”的均衡

作者:n0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更新时间:2016-10-19 11:45

  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十年来,城市与农村、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以办学条件为标志的硬件差距大幅缩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标志的软件落差也有了很大改善,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只解决了最容易解决的校舍、仪器、图书、经费、师资等均衡问题,而深层次的均衡却仍然差距很大,且有愈来愈烈的势头。所谓深层次的均衡,笔者认为就是“教学”与“育人”的均衡。当今的基础教育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边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一边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早已成了家长、教师、学生的共识。“素质教育德为先”、“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等都成了应试教育的遮羞布,各学科的育人功能衰退,学校育人主阵地丢失。基础教育改革变成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育现代化变成了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评估成了教学评估。中小学的经费、师资、时间、空间都围绕“教学”这条主线,都聚焦在“成绩”这个重心,于是德育变成了一门副课,社会实践变成了手工课,音体美成了装饰和点辍。

  如果把基础教育比作一驾马车,那么“教学”和“育人”就是车的双轮。当“教学”的轮子直径3米,“育人”的轮子直径只有0.3米时,这驾马车会倾斜,承载不了“教育”之重,即便勉强能承载,也只能原地打转无法前进。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小学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上占不到教学工作的10%。不知是否有人注意过,中小学校园醒目的位置上看不到“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和“教育方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校风校训”、“名人名言”及弟子规、论语、大学等经典名篇的只言片语。当问及党的教育方针时前言不搭后语,当谈“用中国梦引领青少年”时支支吾吾,当说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青少年教育的全过程”时却只剩下了口号。“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入眼都做不到,何谈入心、入脑,又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我们的校长和老师都说不清“党的教育方针”时,怎能明白为谁培养人?当“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搁置一边时,怎能晓得培养什么样的人?一味地看重知识传授的多少、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理想信念的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严重偏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的失衡。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已迫在眉睫,学校育人主体责任不能推卸,学校育人的主体阵地不能丢失。不能简单地用教学质量取代教育质量,用校风校训取代教育方针,用传统文化取代核心价值观。把育人作为中小学校的头等大事,强化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学校党、团、队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落细、落小、落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全部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上给予支撑,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

  郭贵平

分享到: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内容来自网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QQ:183683883
Copyright 2008-2018 中国教育网(原:中国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09087534号